师资队伍
李卉
  • 职称:助理教授、硕士生导师
  • 研究方向:电影理论与批评、媒介文化研究
  • 开设课程:《影视评论》《大师电影》《类型电影研究》《欧洲电影研究》
  • 电子邮箱:lihui@xmu.edu.cn


个人简介

李卉,武汉大学文学学士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、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。曾赴韩国岭南大学、中国台湾大学进行学术交流。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、媒介文化研究。在《电影艺术》《当代电影》《现代传播》《上海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等期刊发表论文/译文二十余篇。获北京大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、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、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和奖项。、


研究方向

电影理论与批评、媒介文化研究


教育背景

2018-2022北京大学艺术学院,艺术学理论专业,艺术学博士

2015-2018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,戏剧与影视学专业,艺术学硕士

2011-2015武汉大学艺术学院,戏剧影视文学专业,文学学士


发表论文

[1] 李卉.从“电影眼”到“监控眼”:监控影像的媒介特征与视觉文化分析[J].电影艺术,2022(01):65-72.

[2] 李卉,陈旭光.数字时代电影想象的转型与想象力消费[J].现代传播(中国传媒大学学报),2022,44(08):86-95.

[3] 李卉,陈旭光.论电影想象力及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[J].上海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2,39(03):57-67.

[4] 李卉.万玛才旦:藏语电影的多元文化身份书写与主流化之路[J].电影评介,2021(06):13-18.

[5] 列昂·葛瑞威奇,李卉.谷歌变暖:作为生态—引擎电影的谷歌地球[J].电影艺术,2021(02):47-52.

[6] 李卉,陈旭光.论新力量导演的产业化生存——中国电影导演“新力量”系列研究[J].未来传播,2021,28(01):85-91+122.

[7] 陈旭光,李卉.新力量导演的类型化生存与电影美学风格的重塑[J].文艺论坛,2020(06):95-101.

[8] 李卉.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留沪影人的城市电影创作[J].电影理论研究(中英文),2020,2(03):78-88.

[9] 李卉,陈旭光.新力量导演的“电影节生存”与艺术电影的多元样貌——中国新力量导演系列研究之一[J].长江文艺评论,2020(04):14-20.

[10] 陈旭光,李卉.论新力量导演的网络化生存——中国电影导演“新力量”系列研究之一[J].现代视听,2020(08):5-11.

[11] 阿金·阿德索坎,李卉.尼日利亚电影的“民主”实践[J].电影艺术,2020(02):31-37.

[12] 李卉.《江湖儿女》: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作者电影的类型化与市场化[J].文艺论坛,2019(06):106-112.

[13] 李卉.《江湖儿女》:贾樟柯电影的文化之维与美学之思[J].长江文艺评论,2019(05):54-63.

[14] 克里斯·利帕德,李卉.伊朗艺术电影中的边缘与幽默[J].电影艺术,2019(04):130-137.

[15] 陈旭光,李卉.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的观念革新与创作流变[J].长江文艺评论,2019(01):85-95.

[16] 陈旭光,李卉.争鸣与发言:当下电影研究场域里的“电影工业美学”[J].电影新作,2018(04):45-54.

[17] 陈旭光,李卉.电影工业美学再阐释:现实、学理与可能拓展的空间[J].浙江传媒学院学报,2018,25(04):99-108+145.

[18] 萨基特·乔杜里,沙希·高希·古普塔,李卉.《起跑线》:透视印度教育——萨基特·乔杜里访谈[J].电影艺术,2018(04):89-93.

[19] 陈晓云,李卉.“罗曼蒂克消亡史”——2016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[J].艺术评论,2017(02):16-26.

[20] 陈晓云,李卉.类型杂糅与样式融合:类型批评视域下的2016年度中国电影[J].艺术百家,2017,33(01):75-80.

[21] 陈晓云,李卉.欲望的工业:类型与性别视域下的电影明星[J].电影新作,2016(06):23-28+32.

[22] 陈晓云,李卉.作者底色下的风格转向——管虎电影导演创作分析[J].当代电影,2016(10):66-70.

[23] 陈晓云,李卉.“下山”与“归来”——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[J].艺术评论,2016(02):19-27.

[24] 陈晓云,李卉.观念自觉与样式拓展:类型批评视域下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[J].艺术百家,2016,32(01):94-99.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