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新闻
太阳集团1088vip十五届心理剧大赛二等奖作品《镜子》介绍!
发布时间:2022-12-21点击:[]次

——什么?心理剧居然可以自组队?

——不会吧不会吧,不会真的有人会自组队吧?

图片

大家好,我们是电影学院指导、成员来自多个学院的神秘自组队

——镜花水月队!

图片

紧张刺激的心理剧大赛终于告一段落,但是心理健康的道路仍未停歇。戏剧的余韵总是深远漫长,关于《镜子》——诶?等等!这部十几分钟的剧,难道还有什么好阐释的吗??!


  首先,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与此次演出创作的诸位成员们吧!

创作团队:

编剧: 敦小青

导演: 敦小青  周佳华

演员: 栗皓冉  饰演  白

     张之晗  饰演  黑

     刘灵菲  饰演  母亲

     卫煜玺  饰演  表弟/医师B

     李昭阳  饰演  医师A

     黄千倬  饰演  病人1

     周佳华  饰演  病人2

     何润婷  饰演  病人3

     郝嘉瑞  饰演  病人4

导助组:王皓天  杨靖宇  郭欣诚  陈永鑫

舞美设计:敦小青

编舞指导:郇思睿

灯光设计:敦小青  王皓天

表演指导:熊佳怡  徐泽  耿烽智

音乐组:邱晨薇  刘翰林  陈锴诺  黄浩然

音效组:赵雨佳

道具组:李美玲  高如玉  汪瑾  赵彤

宣传组:农梦莹  武嘉毅  张钰  郑家镕

财务:王希艺

图片

所有的演出都离不开各位成员的辛勤付出,所谓“一分耕耘,一份收获”,历经三场面试,通过初赛,又到决赛,面对一个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这一个月,你收获了多少呢?

《镜子》源于一年前随手写的小剧本,一年后的自己用一个月完善编排,终于还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搬上了建南的舞台。

写下它的时候,我对着百度词条理解所谓“心理剧”的含义,因而也稍微懂得了其责任,建立了诸多情节的分支。我自认为任何将患者的痛苦轻飘飘美化的行为都是一种亵渎。然而一年后的今天,我深刻体会到15分钟实在是太短,删减之下,只能尽量保留一些仍旧动人的东西。

关于镜子的抉择出于我设定的“镜子谜题”:如果镜子里有一个完美的、被期待的我,她在夜里诱骗我,当意识到她要让我代替她被锁在镜子里时,我大声呼喊,父母来到现场并明白了事情的经过,会选择打碎镜子还是抛弃我?

图片

在剧目中,我给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,但过去我本人持悲观态度。可现在想来,那只是一个童话式的谜语,放到现实自然是不同的。镜子里其实没有那个完美的“我”,而实际上是“我”将美好从自己身上剥离,然后对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,否定了自己。剧本的主人公认为自己虚伪虚假,自己的好都是刻意伪装出来的,她将美好与自身剥离,然后陷入自弃的牢笼,甚至加以嘲弄,即是如此。

就此次选取的情节架构而言,身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女主痛苦无助,医生发现了她与母亲的认知冲突后,通过催眠构造了我们所见的幻境。回忆中的美好被追溯,而后又被打碎。我们剧中所见都只是主人公记忆中的过去,浓缩性地倒叙了她陷入困境的原因。外界无法给予她反抗的力量,于是她蜷缩于自己小小的壳中。第四幕中,两位医师扮作钢琴师与小提琴手,用音乐和舞蹈呈现她的反抗。第五幕则是自我认知与自我救赎的完成。

图片

虽然救赎方面最终是借母亲之口表达,但此时的母亲已经和之前的不同了——她身上所带的黑色围巾消失了,戴在了白(女儿)自我分隔出的黑(镜中之人)身上了,歌曲《是你》也是由多才多艺的“黑”唱出来的。我给观众留下的是两个思考角度一方面,偏向善解人意的长辈们可以理解为此前呈现只是女儿被锐化的记忆,而母女的问题最终在于理解沟通方式的不同。另一方面,对于深受原生家庭所困扰的同学们,那位温柔的母亲是在医师催眠下自我救赎的化身,这也是剧目的落脚点——自己爱自己。

【附:(台词)孩子,孩子,都是妈妈的疏忽,妈妈忘记了告诉你,人们都存在力所不及的事情,我将和你一同接纳完全的自己。我真心祝你幸福,我的孩子。世界上会有值得期待的爱,哪怕不来自于我,也要来自于你。是的,妈妈错了——只有在你爱上自己之前,妈妈才能暂代那个最爱你的位置。而当你对这样的最爱提出质疑,恰恰应该在自己爱的方式上做出改进。】

图片

整部剧演出的过程中,有四位以各自方式穿着医生服装、背面戴不同表情面具的人始终在场。当他们的情绪低落时,会转身背对观众,此时就如同戴着面具、装作正常的生活中的人。实际上,他们立体得多——他们有时玩纸飞机,有时是偷拿椅子自己坐,有时给女主撒花瓣,有时却对女主推攘、评价,他们有时是大人,有时是孩童。这种“分裂感”或许曾存在我们很多人身上。

心理剧是有责任的。

观众在此剧目中有两种身份,我希望:作为旁观者,能多一分理解,多一些悲悯情怀;作为参与者,希望想说的话,想传达的情绪能被表达、被抒发,最好也能接收到一点点的希望或救赎,至少在此瞬间,不再孤单……

从现实中原生家庭的教育矛盾到接纳自己、爱自己,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课题,而大学阶段正是重要的过渡时期。我们力图以戏剧的方式达到某种心理治疗的效果,整场戏也萦绕着一种回忆、梦境的感觉,前半部分力求让人有代入感,后半部分力求让人有渲泻感,希望大家能感到力量。

作为校园心理剧,或许《镜子》是具有实验色彩的。然而作为创作者,当我在反馈中发现有人记得其中的台词,并且留下了些什么的时候,其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了。或许正因为《镜子》有它偏爱的受众,才是我创作的初衷,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感同身受,那世界的“生物多样性”都会被减少吧?

图片


Top